背景:
日前,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中线采访团走进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深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中心、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等地。在一系列走访过程中,杨凌在农业领域对外开放方面的工作以及成果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凌发展农业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1934年,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此设立。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在杨凌陆续设立科研单位。示范区成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杨凌建成。
如今,杨凌拥有农业特色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是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的举办地,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杨凌以其科技与人才优势逐渐成为国际农业合作的平台。
智慧农业设备助力农业快速发展
记者走进上合组织农业实训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看到一间间针对上合组织国家气候特点设计的智能温室里,各种农作物在科技的关照下茁壮成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以及自动管理系统等尖端集成创新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当中。据了解,目前园区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占比仅有20%,而80%的先进技术均为国产。
2020年10月,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揭牌,其建设目标是为了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切实帮助一带一路国家。那么,依托着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从杨凌走出的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国家又是否推广得顺畅呢?
常年带领团队在非洲开展农业研究项目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海江波向记者表示,他参与的吉尔吉斯斯坦动植物检疫、非洲油葵种植推广的多个项目在当地颇受好评,中国农业技术标准也受到这些国家认可。再比如,小麦条锈病研究成果被誉为国际小麦条锈病防治的模板,先后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实施推广,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但是在这些国家推广中国‘农业智慧’也需要注意遵循当地人的生活习性。据海江波介绍,科研人员在向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推广作物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还要考察当地人的劳作习惯。与当地人打好交道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中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500余项,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30多项,农业技术援外培训覆盖110个国家,在哈萨克斯坦等7个国家建成了一批国际农业合作园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连接17个国家、90多所大学。
(本文来自转载,若有侵权,麻烦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