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不仅事关人类生存,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发挥科技创新日益强劲的支撑作用。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智慧农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熟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未来吃什么——人类如何应对食物危机》一书基于气候变化、人口激增的现实背景,探讨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持续、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为我们深入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粮食现状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实证资料。
人口增长和环境压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根据联合国最新一轮全球人口估计和预测,2022年世界人口将增至80亿,2080年达到峰值104亿左右。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称,衡量任何国家人口真实而持续不断增加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是生活资料的增加。如果人口持续不断地增加,生活资料却得不到增加,爆发饥荒就在所难免。
截至当前,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1.1度。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种植环境的不稳定性加剧。因全球变暖而带来的非同寻常的天气变化,可以轻松毁掉农民们勤劳耕耘的成果。以一块350英亩的苹果园举例,在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4个小时内,600万个尚在萌芽期的苹果被冻死,3个果园总产量锐减近四分之三,最终收成损失将会超过100万美元。
粮食安全还面临着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更多的热浪、干旱和洪水已超过了植物的承受极限。天灾的频繁光顾加剧了社会和贫困问题的发生。目前世界局势持续动荡,地区冲突不断,一些冲突地区是全球重要的主粮、油料和肥料生产国;再加上绵延不断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粮食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022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表明,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较2020年增加约4600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全球饥民约为1.35亿人。到2022年初,这一数字已上升为2.76亿。创新与良好的判断力联合起来,就能让我们摆脱困境
面对自然灾害和危机,有限的农业资源如何养活全世界人口?通过采访了不同国家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在农场、田间、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着种种提升粮食产量和缓解粮食安全的绿色革命。在资源和气候的促逼之下,农田机器人、克隆技术、田间霜冻机器等农业科学技术应运而生。
在挪威的三文鱼养殖场,当地人想带动一场食物的蓝色革命,将三文鱼养殖在用固态聚合物制作的球形网箱之中。他们还试图通过培育新型的海藻,在如今复杂的洋流和海洋变暖的压力下,达成一种有着工程化系统的海洋版稻鱼共生循环。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现代科技拓展农业发展路径,带来的并不只是效益,随之而来的还伴有负面效应。书中提到,秘鲁工程师乔治·海洛德打造了一支除草机器人军队,减少对农用化学品的使用,然而高额的费用使不少农民捉襟见肘。人们发明了抗旱种子,以及无需土壤和阳光的蔬菜,然而适用范围仅限于对环境要求低的农作物。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侵袭,户外作物供暖器、垂直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只是这种人工种植环境高度依赖稳定的电力供应,又会加剧农作物生命的脆弱性。
科学技术确实可用来造福农民、消费者、农场工人,改善农作物的生存环境,然而在广泛推广应用时受到颇多限制。作者在技术繁荣的背后也不禁担忧:创新和无知让我们陷入食品体系的泥淖之中。
长期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主义与生产主义仍有很大矛盾,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发明是否能够不违初衷,实现持续、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现代食品体系中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和动机。在实践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一场制造游戏,是由金钱和权力塑造的——而这两者都高度集中在科技部门。将农民和农业的命运与少数垄断公司和他们的机器人捆绑到一起,就好像塑造了一个技术的反乌托邦,这个体系将更容易被操控和受到攻击。
必须承认农业振兴无法绕开科技的助力,然而却不能把粮食危机的解决仅仅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环境的改变和人口的压力,以及生命、生态的脆弱性,都要求人类不得不去思考是否能够合理地、负责任地保证技术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追求现代化的目的仅仅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本增殖,而以牺牲当地生态为代价,显然偏离了初衷。
粮食安全需要突破地域、种族、国界的限制,共同携手应对
未来农业发展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农民们的传统实践经验和知识范围,需要更多技术娴熟、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和团队,需要充满智慧的制度体系。
靠个体力量推动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如煎水作冰。想要获得健康、安全的食物供应,需要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者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一个规模更大、更精细的网络。无论你是大型还是微型农业从事者,抑或是有责任感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共同参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以阻碍个别营利者的不良谋划。
在这方面,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世界各国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统筹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协同保障能力、收储调控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及节粮减损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加工能力、流通能力、储备应急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新政策的全面构建。
在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粮食危机与食物科技发展竞赛中,人类已经利用自身的主体能力开展了与自然灾害和危机的不懈抗争,但是人力有时尽,工业化时代的生态措施在历史上也并无经验可以遵循,可持续的农业模式仍在路上。我们应把节约食物、减少浪费以及低碳生态纳入社会发展观念中,落实在基层农业耕种的实践和研发过程中。同时,农业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粮食安全亦关乎每个民族国家之根基,因此粮食安全需要我们突破地域、种族、国界的限制,共同携手应对。未来吃什么,取决于每一个人持续地添砖加瓦。
精讯畅通的农药残留检测仪采用酶抑制原理和光电比色法原理研制而成。在一定条件下,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正常情况下,酶催化神经传导代谢产物(乙酰胆碱)水解,其水解产物与显色剂反应,产生黄色物质,用分光光度计测定410nm下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计算抑制率,通过抑制率可以快速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厂家直销,欢迎咨询。
(本文来自转载,若有侵权行为,麻烦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删除)